培养市场需要人才 需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2017年6月15日19:30:31培养市场需要人才 需全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已关闭评论

核心提示: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达到了795万人,较去年增加了16万人。随着毕业生规模的进一步加大,在各大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有学者强调,人才的评判更多的是由用人单位和市场来衡量的,市场需求信息的精准对接尤为重要。

以2016届全国31个省(区、市)的28.9万名大学毕业生情况为调查样本,麦可思研究院近日发布了《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报告显示,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总体稳定,就业满意度持续上升,民企、中小微企业、地级市及以下地区等依然是大学生的主要就业去向,且比例持续上升。

事实上,在产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中,为高校提供课程、与高校进行专业共建、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等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正在被企业所实践。(图片:CNSPHOTO提供)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一直以来都是教育领域重要的民生工程,尽管2016届毕业生就业情况向好,但将目光投向今年,宏观就业形势仍面临多重压力。相关数据显示,今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达到了795万人,较去年增加了16万人。随着毕业生规模的进一步加大,在各大高校加强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同时,有学者强调,人才的评判更多的是由用人单位和市场来衡量的,市场需求信息的精准对接尤为重要。

“高校应届生的就业问题近年来一直备受关注,尤其是在经济状况仍然较为严峻的今天,‘就业难’确实困扰着不少应届毕业生。”北京西三角人事技术研究所所长黄亨煜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针对当下的形势,黄亨煜指出了几点就业困境:一是一些实体企业面临经营压力,用人计划大幅度减少;二是在各大高校扩招后,大学生数量过多,出现了供大于求的矛盾;三是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使得许多企业不敢轻易尝试用人。现在的劳动合同法事实上几乎取消了试用期,企业在录用员工后,即使是在试用期内辞退员工也需要举证。

而面对这些现实问题,该用怎样的模式将学生培养为市场需要的人才,并准确地服务于相应的工作岗位,成为了当下最为紧迫切的问题。

早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便提出,要深化公办学校办学体制改革,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此后,产学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被愈发广泛地运用到了实际中。而今年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再次提出要推行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模式,推行校企一体化育人。

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参与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的企业已从2016年初的30多家增加到了100多家。“校企合作的模式,的确有助于衔接专业学习和工作岗位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工作的积极性,并且有助于提高就业率与就业质量。”西南交通大学公共管理与政法学院教授陈光结合调研经验在接受中国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而就目前的校企合作模式来看,其在解决或促进就业上尚存在着一些问题。”陈光坦言,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专业都能够找到对口合作的企业,特别是一些比较宽泛的专业,甚至连社会实习都没有一个十分稳定的对接关系;同时,一些高校和企业之间缺少信息的沟通,需求与实际之间有偏差;此外,现在校企合作当中缺乏一种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学校与企业在不耽误正常课程与运转二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还需进一步摸索。

事实上,在产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中,为高校提供课程、与高校进行专业共建、提供实习实训场所等多种类型的合作方式正在被众多企业所实践。而对于人才的精准衔接,以北京九州盛景科技有限公司为例,其于日前成立的国内首家IT人才定制化服务就业创业平台引起了广泛关注。

“虽然目前校企合作的模式很常见,但依然存在很多企业很难实时招到符合需求的毕业生的情况。以IT技术为例,尤其是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更新迭代速度飞快的当下,高校中很难具备懂得最新技术、懂项目又懂教学的教师与团队,这也就使得课程与知识体系很难与市场实时跟进。同时,面对逐年递增的毕业生,如何促其学以致用,系统地服务于学生与企业,单纯的校企合作是不够的,于是我们便筹划了IT技术定制化人才就业创业联盟平台。”九州盛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李红对中国商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