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查房”,是要收房产税?权威回应来了
11月1日零时,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入户登记填报工作正式启动。
你是否也听说过这样一些谣言:听说“七人普把查房纳入普查范围”?听说“人口普查之后要收?”听说“人口普查?”听说“人口普查还要?”
对于此前网传第七次人口普查中调查住房信息是为了开征房产税,不保护隐私,还要收费等传言,国家统计局近日再度辟谣。
国家统计局新闻办公室官方微信号“统计微讯”近日刊文称,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国进行人口普查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人都居住在房子里。人口普查中“查房”的目的是为了查准人口,住房信息登记的重点是要了解人口的居住状况、生活设施、房租水平等,是为了更好地反映当前民生问题。
截图来源:统计微讯
国家统计局的辟谣网传“第七次人口普查首次把查房信息纳入普查范围”,事实上并非“首次”纳入。在以往的人口普查过程中,也多次涉及房屋情况登记。比如,在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中,统计部门就对相关住房信息数据实行了登记。又比如,在更早的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也有住房相关数据。
针对“人口普查会否泄露个人隐私”的问题,10月1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表示,“我
图片来源:摄图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第九条规定: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在统计工作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信息,应当予以保密。《全国人口普查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人口普查中获得的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普查对象身份的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对外提供、泄露,不得作为对人口普查对象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依据,不得用于人口普查以外的目的。
国家统计局表示,为了提高普查数据质量,在这次人口普查中将首次采集普查对象的身份证号码。需要指出的是,公众对采集身份证号码极其敏感,我们将会对身份证号信息进行保密处理,普查全流程加强对公民个人信息的保护,严禁向任何机构、单位、个人泄露公民个人信息。
按照安排,这次普查主要调查人口和住户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婚姻生育、死亡、住房等情况。
图片来源:统计微讯
因为此次人口普查新增了对住房情况的调查,所以让外界不由地多次联系到房产税的征收问题。但事实上,查房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准确的人口普查登记住房的情况,了解每个人租房和购房的情况最终为了反映当下社会人民生活水平的情况。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9年11月9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对此问题就已经有所回应。
该负责人当时表示,以房“查人”是世界各国进行人口普查普遍采用的方法,因为人都居住在房子里。所以人口普查中“查房”的目的是为了查准人口。同时,由于人口居住状况是重要的民生问题,为了解我国人口的总体居住情况,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开始,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有关居住情况的指标,主要包括居住状况、生活设施、房租水平等与人民生活相关的问题。这次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指标,以便更好的反映当前人口的居住状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人口普查条例》规定,国务院2019年11月决定于2020年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2020年11月1日零时正式开始普查登记。普查对象是普查标准时点在我国境内的自然人以及在境外但未定居的中国公民,不包括在我国境内短期停留的境外人员。与历次人口普查不同的是,这次普查全面采取电子化采集方式,由普查员使用智能手机或PAD登记普查对象信息并联网实时上报。
如今大家都在讨论人口的数量,特别是出生率不断的在减少,很多家庭都不愿意生二胎,特别是在城市里很多人觉得一个女孩也挺好,大家其实对于生二胎,重点是因为生活压力太大,无法承受高昂的抚养费,教育费等等。
那么全国第7次人口普查对于每个人来说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呢?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人口发展进入关键期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国力调查。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就业统计司司长 张毅: 通过普查获得这些数据,主要是为了结合政策的制定的需要,所以
据了解,我国的人口普查每10年进行一次,通过人口普查,可以全面查清我国人口数量、结构、分布这些重要的信息,能够准确把握人口变化的趋势性特征,特别是将为科学制定“十四五”规划提供重要的人口信息支持。
自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发生了显著改变,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人口总规模增长惯性减弱,劳动年龄人口波动下降,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开展人口普查,了解人口增长、劳动力供给、流动人口变化情况,摸清老年人口规模,有助于准确分析判断未来我国人口形势,准确把握人口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特征和新趋势,深刻认识这些变化对人口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对于调整完善人口政策,推动人口结构优化,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程鹏 杜恒峰 杜波
孙志成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央广网
统计微讯(tongjiweixun)、第一财经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