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约谈美团、饿了么片区负责人

2021年12月14日08:02:46重庆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约谈美团、饿了么片区负责人已关闭评论

(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约谈美团、饿了么片区负责人)

12月13日,上游新闻记者从江北区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日,该局召集美团、饿了么两家网络外卖平台片区负责人,开展落实网络外卖平台责任行政指导会。

此前,美团、饿了么等外卖平台,曾曝出入驻外卖商家“无照经营”,部分商家“脏乱差”,餐馆“二选一”等问题。

此次会上,通报了平台履行主体责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网监行动”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发现网络平台对经营者审查信息不严格、未严格履行广告审核责任、未全面落实食品安全责任,平台只重业务发展,自身检查机制不完善。在落实主体法定责任方面,存在商家公示的证照不清晰;未向江北区市场监管局提交所使用的格式合同;公示新规则后,旧规则未按规定保存和查找,使用户无法对比新旧规则等问题。

对此,江北区市场监管局结合江北区全国文明城区建设和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要求,对平台落实主体责任、完善消费者投诉机制、加强外卖送餐员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

“平台应严守食品安全底线,加强外卖服务规范,优化外卖送餐员从业环境。”上述负责人强调,平台的送餐配送站应办理营业执照,在平台上销售食品(如火锅丸子等)应取得食品经营许可证,销售二类医疗器械(如医用口罩等)应取得第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凭证、销售三类医疗器械(如美瞳、隐形眼镜护理液等)应取得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

此外,严格执行处方药销售制度,严禁虚构商品原价。平台应保护消费者信息隐私、完善争议解决机制。按照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的要求履职尽责。

会议要求,网络交易平台公司应依法依规开展经营活动,对标对表找问题,及时整改取实效,净化网络市场环境,促进平台经济规范持续健康发展。

江北区市场监管局方面表示,将进一步督促网络外卖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切实保障消费者网络订餐服务食品安全和送餐员的合法权益。

推荐阅读:

3年亏15亿的顺丰同城上市,挑战美团饿了么,即时配送生死竞速

顺丰同城,即将成为王卫旗下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11月30日,顺丰同城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拟发行近1.312亿股H股,每股发售价16.42-17.96港元,预计12月14日登陆港交所。阿里巴巴、哈啰出行成为其基石投资者。淘宝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认购了8.51亿港元,哈啰出行认购了3879万港元。

顺丰同城上市的进程颇为顺利。从今年6月底递交招股书,再到目前招股,不到半年时间顺丰同城就走到了登陆资本市场的前夕,而此时距离顺丰同城业务独立也还不到3年。急于上市的顺丰同城,也在大力营销品牌形象,不惜花“重金”邀请了亚洲飞人苏炳添为其代言,还拉来了脱口秀新星徐志胜担任其“首席Win健官”。

在即时配送领域内目前唯一的上市公司达达集团,在2021年前三季度亏损了近20亿元。顺丰同城同样也没有实现盈利,在3年之内亏损了15亿元。同时,头顶着业内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即时配送公司”头衔的顺丰同城也并不“独立”,在营收上,还在依赖顺丰控股。

同城配送行业中,美团和饿了么两家巨头早已占据了强势地位。顺丰同城上市后,它是否又将成为强有力的挑战者,在巨头合围下“突围”?

但对于同城配送的中小公司而言,巨头们围攻而上,它们面临的则是“狼来了”的生死竞速。

3年亏15亿

顺丰同城独而不“立”

在快递企业中,最早在同城业务试水的是申通;随后才有了其他公司的纷纷“下海”。但到现在为止,在这个领域中坚持时间最长的却是顺丰同城。顺丰的同城业务在2016年启动,在2019年该业务实现独立运营,直到现在独立上市,顺丰在这背后也花费了大量的心思,一直在为它“输血”。

2021年3月,顺丰集团对顺丰同城增资4.09亿元,持股比例从65.46%增加至66.76%。此外,顺丰同城也获得了高盛系、中信资本等加注。

顺丰同城目前一方面为商家及消费者提供同城即时配送服务,另一方面也为物流服务提供商提供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目前,顺丰同城的即时配送业务覆盖了四类主要的场景——本地餐饮、同城零售、近场电商、个人跑腿帮买等近场服务。也就是说,顺丰同城的骑手也可以做到像美团小哥一样,“万物皆可配送”。

艾瑞咨询数据显示,顺丰同城的市场份额目前已经达到了11.1%,成为了中国最大的第三方即时配送服务平台。在即时配送领域,顺丰同城的CEO孙海金自己也表示,身为“第三方”平台,是顺丰同城的独特优势。缺乏运力的商流服务平台,如线下商超、社区电商等选择把订单交给顺丰同城配送,也借此减少对中心化平台的依赖。

快递物流专家、贯铄资本CEO赵小敏也认为,在品牌商家打造私域流量闭环的过程中,顺丰同城可为其提供配送服务和支持。

但是作为第三方平台,顺丰同城面对的问题也很明显:没有稳定的订单来源,订单量起伏也会较大。

同时,由于即时物流配送的终端无法标准化,不管大数据再怎么厉害,货物还是要一件一件的让骑手去配送。赵小敏认为,在同城配送领域,最重要的还是规模效应,包括市场规模、订单量、收入规模、解决方案的能力,这些都是衡量的标准。想要配送更多的订单,就需要海量的骑手;同城配送本质上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骑手成本居高不下,也成了这个行业的通病。

根据招股书,近三年中,顺丰同城的人力外包及雇员福利两项均占到了营业成本的97%以上。2018年至2020年,其人力外包成本分别为10.45亿元、21.11亿元和48.6亿元;在今年,截至2021年5月底,该成本支出高达30.05亿元。

受此影响,顺丰同城业务一直未实现盈利。从财务数据来看,2018年、2019年及2020年以及截至2021年5月底,顺丰同城分别实现收入9.93亿元、21.07亿元、48.43亿元及30.46亿元,同期亏损净额分别为3.28亿元、4.7亿元、7.58亿元及3.53亿元。从2018年-2020年,3年时间内顺丰同城亏损超过15亿元。

虽然顺丰同城对外宣称“独立第三方配送”,但它对顺丰的依赖程度之高,却让这个“独立”口号的底气显得不是那么足。顺丰也曾表示,顺丰同城也可作为集团业务量高峰时期的运力补充。

同城配送服务作为顺丰同城收入的主力,从2018年至2021年5月,给公司带来的收入分别为9.73亿元、19.29亿元、32.20亿元和18.48亿元。

而在顺丰同城的营收结构当中,其“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的占比却从2018年的2%上升至2021年5月底的39.1%,该项服务的订单量在2020年超过了其提供的同城配送服务。从2018年至2020年,顺丰同城的最后一公里配送服务订单量分别为80万单、1730万单、4.45亿单,都是来自于顺丰控股的订单。

这也意味着,顺丰同城目前的最后一公里配送业务,基本是来自于顺丰控股,作为其末端配送的运力补充。

在顺丰同城的营收结构中,来自顺丰控股的收入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2.9%上升至2021年5月底的38.6%,而来自于第三方的收入占比则从2018年的97.1%下降至2021年5月底的61.3%。

谁能挑战美团饿了么?

同城即时配送领域起家于餐饮外卖市场。即时配送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发展和洗牌,也形成了美团和饿了么两家独大的“寡头式”局面。但伴随着顺丰同城上市,即时配送领域的格局,是否有了被打破的可能?

在2016年左右,随着新零售概念的提出和火爆,即时配送领域迎来了高速发展期,包括闪送、达达、UU跑腿等项目都迅速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但这个阶段,既是即时配送领域的爆发期,也是整合期。达达和京东到家合并;饿了么在收购了百度外卖后,“花落”阿里。当年第一家开展众包配送业务的人人快递则已倒下,消失在快递江湖中。

3公里以内的B2C业务,也开始进入到即时配送领域。对于美团和饿了么而言,餐饮业具有明显的时间性,让每天午餐、晚餐以外的时间成为了空档,多数骑手运力被闲置了;因此,发展其他品类的派送可以提升运力的利用效率,强化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以及提升骑手的留存率。

美团、阿里等不约而同瞄准了同城零售的“战场”。

2018年7月,美团上线了“美团闪购”,借助美团外卖的配送网络,发展线下新零售业务,聚焦非餐饮外卖的即时配送;2019年5月,美团宣布推出“美团配送”品牌,对外开放配送平台,共享配送运力。此外,它还上线了美团买菜业务,主打生鲜蔬菜“1小时到家”。根据交银国际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9月,美团闪购的日单量已经超过了500万单。

而这些新业务所需要投入的资金量也是庞大的。据了解,美团2020年在美团优选等三大业务上亏损了109亿元;当年前三季度拓展新业务发生的亏损则高达281亿元。

饿了么也没闲着。2019年6月,饿了么旗下的即时物流平台蜂鸟独立,将配送服务拓展到更多的行业和领域中。2020年3月,阿里全资收购“点我达”,加上旗下拥有的蜂鸟和盒马、天猫的物流体系,也在为同城配送提供服务。

“美团、饿了么有强大的商流。未来它们是否还有拆分的可能,也是目前行业比较关注的焦点。”赵小敏表示。

已经上市的达达背靠京东,与京东到家、沃尔玛等达成了合作。

即时配送早已从外卖脱胎,迈进了“万物皆可送”的时代。据申万宏源预计,到了2030年,即时配送行业的品类中,餐饮占比将为25.2%,生鲜水果占比将为37.5%,商超到家占比将为28.2%,其他类型占比将为9.1%;来自于餐饮外卖的订单量将下滑,反而是零售便利、生鲜果蔬等品类的订单将迅速增长。

这是一块巨头们鏖战之地。滴滴也曾试图在这场同城即时配送领域的大战中横插一脚,2018年滴滴曾上线了部分一二线城市的外卖业务,试图进入本地生活领域。

有意思的是,在社区团购站上风口后,申通也被卷入了战局。在2021年3月,盒马与申通快递网点共建网格仓,申通作为代运营方为其提供网格仓资源和配送服务。

顺丰同城上市之后,在即时配送领域,与这些巨头们也必有一战。

已经上市的达达,目前可谓是顺丰同城最直接的对手。在2020年达达集团营收57.4亿元;最新财报显示,达达集团今年前三季度营收为48.34亿元。从总营收体量上来看,顺丰也正在逐步赶上达达。

但即使是在市场耕耘多年的达达,也逃离不了盈利难题。根据财报,今年前三季度达达集团净亏损为18.93亿元。骑手酬劳及激励成本占收入的比重也一直居高不下,2020年达达在该项支出上的花费就高达41.48亿元。

竞争对手林立、相互压制再加上价格战,第三方即时配送平台们很难形成规模优势。在这个行业中,用户对“快”的要求已经成为了刚需,但是要让即时配送“快”起来,则是一件“烧钱”和非常不容易做到的事情。

尽管顺丰同城即将登陆资本市场,往后的日子,也很难“高枕无忧”。

“狼来了”

中小跑腿公司们只能快跑

2020年突如其来的疫情,也给了同城即时配送行业中的创业者们更多的机会。企查查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底,我国现存的同城配送相关企业达到3116家,今年前10个月累计新增了302家相关企业。

但在巨头鏖战的当下,它们也都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背靠巨头,拥有海量B端商家订单,成为了美团配送、达达集团、蜂鸟即配高速发展的引擎。但在C端业务上,巨头们也开始了对其他公司的“降维打击”。

今年9月,“美团跑腿”正式启动品牌升级,入口也更加明显。顺丰同城依赖顺丰的“补给”,但同时也在提高C端的跑腿业务,该项业务的营收占比已经从2018年的4.9%提升至2021年5月底的13.8%。

2020年3月,滴滴跑腿曾低调在郑州、上海等城市上线,由滴滴代驾团体负责。2020年5月,哈啰出行旗下普惠用车事业部也曾探索跑腿项目“哈啰快送”,主打小件物品的配送。不过目前,滴滴、哈啰出行的跑腿业务在市场上已经没有了声音。

但对于专注于C端业务的闪送和UU跑腿来说,这些都无疑带来了一定的威胁。闪送方对AI财经社表示,目前,美团外卖、蜂鸟配送、达达、顺丰同城等仍是以B2C市场为主力;其配送系统在城市里是呈蜂窝状的,即一个发单点能快速发出很多单量、一个点辐射范围约在三公里范围之内,外卖员一次可以带多件货品。这和闪送专注C端、每单只有一个骑手配送的模式是有所不同的。

大部分订单来源于C端市场的闪送,从2019年7月签下周杰伦代言后,加强了“一对一急送”的战略定位,目前已经完成了近11轮融资,2021年3月闪送又完成了D2轮1.25亿美元融资。此外,闪送也在加强B端业务,签约了国美电器、SKP、爱回收、周大福、小米等企业客户。

UU跑腿则从河南起家,避开了一线城市即时配送市场的正面竞争,主要投身新一线及二三线城市,服务中小商户和C端用户,目前已经完成了5轮融资。2021年11月,UU跑腿拿到了58产业基金、优多资本的数亿元融资。

在闪送和UU跑腿等看来,C2C市场也是具有较高壁垒的,想要打破它也并非易事。相比于巨头们的补贴大战,经营C端,“精耕细作”比“财大气粗”更重要。

快先森是为饿了么、美团外卖等B端平台提供全职配送员的即时配送服务提供商,目前已完成了3轮融资。快先森创始人兼CEO楚东辉则认为,在同城配送领域,C端用户的需求终究属于“低频”,因此,纯粹的C2C业务始终是存在天花板的。

楚东辉对AI财经社表示,面向2C业务的即时配送企业获客成本太高,需要资本不断地驱动,加强客户黏性,“可能做一单亏一单”。在他看来,“做B2C的企业,有一定的体量就行,也是赚钱的,不需要太依赖资本。”

“闪送、UU跑腿等是有一定机遇的,但它们之间其实更像‘兔子’间的竞赛:跑得快的兔子可以活下去,跑得慢的则会被‘狼’吃掉。因为它们缺乏规模流量,更多的是在区域市场或缝隙市场,建立本地竞争优势。”物流行业专家杨达卿说。

在他看来,所谓的“狼”,可以是超级流量平台,也可以是头部的即时物流企业。他认为,即时配送行业仍处于培养期,只有它成为消费互联网、工业互联网链接消费者的“毛细血管”,并且构建了服务闭环时,才可能逐步走向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