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9元起!董明珠发布5G手机 官网两天只卖出75台|5g手机|手机行业

2020年12月9日18:07:142699元起!董明珠发布5G手机 官网两天只卖出75台|5g手机|手机行业已关闭评论

(2699元起!董明珠终于发布了5G手机,官网两天只卖出75台)

许久没有消息的格力手机,近日又有新动向。

日前,格力电器在其官方商城及格力董明珠店悄然上架了“大松5G手机”,配置SA&NSA双模5G芯片,搭载高通骁龙765G处理器、5000mAh大容量电池。官网定价2699元起售,现在下单,预计12月12日陆续发货。

值得注意的是,格力上一次推出手机新品还是在2018年,而此次新上线的5G手机不再沿用“格力”品牌,而是换成了“大松”品牌。相隔两年之后,格力在手机产品上又有动作,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大松5G手机悄然上线

12月7日下午,就有媒体发现,大松5G手机悄然出现在了格力商城与“格力董明珠店”小程序上。据介绍,该大松5G手机的屏幕尺寸是6.81英寸,后置6400万像素旗舰四摄,前摄1600万人像镜头,机身颜色有“魅夜极光”“曜夜星河”两种。大松5G手机“6GB运存+128GB”版的官方定价是2699元,“8GB运存+256GB”版的售价是2999元。

截至9日上午9时15分,4种型号(两种颜色,两种运存)的大松5G手机在格力董明珠店官网的销量合计75台。

大松5G手机上架格力董明珠店(图片来源:格力董明珠店官网网页截图)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获悉,高通骁龙7系列处理器主打中端市场,这意味着大松5G手机的市场定位是中端机。2018年格力电器推出搭载骁龙821处理器的格力三代手机,最低价在3400元。此次新上架的大松5G手机,售价较格力三代价格有所下降。格力商城页面还重点介绍了大松5G手机的“智慧互联”功能。

记者注意到,此次全新上架的手机新品,却不再沿用“格力”品牌,而是采用“大松TOSOT”品牌。

关于格力手机品牌战略上的变动,其实之前就已经有“征兆”。去年10月底,格力电器在公司经营范围中剔除“经营电信业务及增值电信业务”。去年11月中旬,时任格力电器董秘望靖东在格力2019年度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上明确回应,上述经营范围的变动跟公司业务布局没有关系,“未来手机业务不会放在母公司主体,申请主体会放在子公司上,并不是所有业务都放在母公司进行。”

对于格力手机改用“大松”品牌,家电行业分析师刘步尘今日(12月8日)下午向记者表示:“我分析可能是担心手机业务迟迟打不开局面,会对‘格力’品牌形象形成伤害。在不愿意放弃手机布局的情况下,用‘大松’品牌可以减轻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家电行业观察家张彦斌也持类似观点。他还告诉记者,格力进军手机,原本是想做智能家居入口,不过如今看来,智慧家居不是简单地用手机做入口就行,还需要强大的后台支撑。“格力也许是看到了把手机作为智慧入口的价值不大了,因此将手机业务放在格力品牌的体系里,意义也不大了。”

格力为何坚持做手机?

今日(12月8日),记者也就大松5G手机相关问题与格力电器内部人士取得联系。不过截至发稿,格力电器对此次新上架的大松5G手机并未有更多的说明或回应。

一位手机行业资深人士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表示,格力手机一直都在做研发,“他们有个团队,这个团队也有从酷派、金立过去的人。其实也是因为方向不是特别明确,加上虽然操盘手是来自手机行业的人,但真正管钱的并不是懂手机行业的人。所以整个项目推进说实话比较慢。”

不过他也告诉记者,此次大松5G手机上线,也说明董明珠这个层面已经认识到,5G到来,在万物互联时代,手机作为中枢是不可或缺的,是一定要做的。“至少让其他家电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了解到互联互通该怎么去做。”

上述行业资深人士称:“他们(手机)团队,我原来也认识。整体感觉,他们不像‘华米OV’的打法,而是摸着石头过河,试探的心理占非常大的一部分。”在他看来,格力做手机背后的逻辑是,万物互联需要一个中枢,企业也需要了解这个中枢。格力电器并不希望把命运完全交到别人的手里。

记者了解到,格力手机曾经是格力电器多元化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发展多年,与市面上其他专业手机品牌相比,产品的确缺乏市场竞争力。

实际上,不仅格力手机,格力生活电器、高端装备、通信设备等其他板块的多元化发展也尚在推进阶段。今年上半年,格力电器空调收入占比仍接近60%,智能装备收入占比仅0.3%,生活电器收入占比仅3.19%。

记者查阅互动易了解到,近一、两个月来,部分投资者仍然很关注公司手机业务动向,但相关问题尚未得到格力电器方面的回复。

对于全屋智能,格力电器方面则回复投资者称,公司已经开发了“格力零碳健康家”,其拥有多种全场景交互入口设计,用户可自由选择通过指静脉智能门锁、AI语音空调、物联手机、魔方精灵、格力+App五大控制入口,智能联动全屋家电设备,开启能源、空气、健康、安防、光照五大管理系统。

记者|陈鹏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