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聪为它打赌吃翔,15天回本!大泡沫变大暴利了?_充电

2020年12月1日12:06:45王思聪为它打赌吃翔,15天回本!大泡沫变大暴利了?_充电已关闭评论

王思聪为它打赌吃翔,15天回本!大泡沫变大暴利了?

作者| 猫哥

来源| 大猫财经

01

前几年,共享经济是个大风口。

托昔日“亚洲首富”孙正义的福,这个号称要颠覆各行各业的概念很受追捧,甭管是单车、汽车、办公还是民宿,甚至连公共厕所都没能逃脱,无物不可共享。

所以不靠谱的项目多了去了,比如当时有个共享纸巾的项目,其实就是个扫码出纸的机器。尽管美其名曰急人所急,可实际效果挺差,不光注册繁琐、机器反应还慢,碰上个肠胃不好的真挺闹心,远不如找保洁大爷实在。

没折腾几年的时间,一大票项目基本上死了个遍,暴雷的暴雷、跑路的跑路……

手机用的多,电量实在不给力,所以那几年不光某宝上充电宝脱销,连,实际上就是几节串联的电池外面粘个塑料壳、还有往里面放沙子凑重量的,既不好用又不安全,很坑。

展开全文

假货不能用,但正经货又死沉,出门带着挺不方便,所以2016年的时候,有家叫安克的公司弄了个内部创业项目,就是把装有充电宝的机柜,投放到长沙的各大商场供付费借用。

在当时的投资人和创业者眼里,共享充电宝身上的光环不少:

● 1、共享充电宝构成主要是机柜加充电宝,就算是把总成本平摊到单个充电宝上,单个充电宝的成本也远比单车要低,折旧慢、回本快,怎么看怎么是一本万利;

● 2、更关键的是,共享充电宝不像共享单车那样需要重运营,押金逼着、免密付费催着,这东西自己留着还真不太划算,所以大家充完电大多会乖乖归还,利润率比共享单车不知道高到哪去了。

借着这股东风,不少公司都启动了“共享充电宝”的项目——

在2017年,以“电”命名的充电宝项目平均两天就冒出一个,,当时就这么夸张。

有的创业者,手里连产品都没,拿着一个PPT就敢去融资。你还别不信,还真有幸运儿拿到过真金白银。

没业务都能唬人,那有实在成绩的公司肯定就更吃香了啊。

2017年5月,做电商的聚美优品花了3亿从安克手中收购了街电60%股份,街电的估值也达到了5个亿。

这时候,一直怼天怼地的王思聪站出来了,说,

这么赌咒发誓也是够狠的,这得多不看好这行业啊!

深谙营销精髓的陈欧也“虚心”得转发了王思聪的微博——,后路留得足足的。

02

这么多公司拿了大把的钱,那就使劲占地盘吧,怎么打呢?

竞争上来就是白热化的,渠道补贴、用户补贴,一顿补贴下来,没多久,整个行业的融资数量呈断崖式下跌,陆陆续续开始有小玩家撑不住的消息传开,完蛋的公司也出现了。

几乎在退出的同一时间,倒下的还有,而曾获得近亿元A轮融资和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的Hi电,也被曝出资金链断裂。

当时王思聪那条新闻的下面都是叫好的声音。

但你要以为这行业从此销声匿迹、彻底玩完,那你就大错特错了。

虾兵蟹将死了,只是小组淘汰赛,剩下的几家开始为排名赛展开新一轮的厮杀,赢家通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老大想吃肉就吃肉、想喝汤就喝汤,余下的几家只能瓜分残余的份额。

剩下的就都是生命力顽强的精兵悍将,大家打得更狠了:

● 小电科技的背后是腾讯、苏宁;

● 街电的背后站着聚美优品;

● 怪兽的身后则是小米与高瓴资本;

● 来电的背景是红点创投中国基金与九合创投。

一圈看下来基本上是秣马列兵、枕戈待旦了。

首先发起攻击的是来电,他们很早就申请了一大堆专利,从2016年7月到2017年年初,,其中最旷日持久的莫过于同街电的互讼,不过双方各有说法、拉锯战打得也很焦灼。

除此之外,对“点位”的争抢也是十分激烈。

,这地方流水多、利润高,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随着竞争逐渐激烈,就连土产店、五金店、烟酒店这种都被卷入其中,有店面的地方都有共享充电。

但这么一来,资金投入就更大了,因为入场的成本远不止机器成本,不然一个场子2-4个品牌,商家们挪来挪去或者给你放垃圾桶旁边,岂不是只能吃灰?

为了个好位置,,如果再算上支付渠道千分之几的支付通道费和业务员的提成、机器的成本和损耗,自己就只能不断亏钱了。

就这么“贴身搏杀”了很久,这几个玩家都发现了这个残酷的事实,似乎完全没有未来,难道真被王校长言中了?

03

资本不甘心,创业者不甘心。

怎么解决呢?

这中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是否有人勾兑,也可能只是大家心有灵犀,然后,奇迹就出现了。

忽然从某一天开始,大家纷纷开始干一个事——

原本一个小时1块,现在试了试发现1.5也没什么反应,涨到两块发现用户数据也没下降,但收入翻倍了,于是涨到三块试试,发现也可以。

再之后就根本收不住了,……

几个运营公司的竞争似乎在另一个维度上展开——不同场景的涨价策略,

反正几乎一夜之间,

这背后有什么实质性的创新吗?

一点没有,还是互联网屡试不爽的老套路:

到了最后这个阶段,大家才发现,这玩意其实非常能挣钱。

按照市面上不成文的规矩,充电宝进店得先给老板一笔几千、上万的“入场费”,还得从收益中拿出大头跟店家分成,一般80-90%的收入都会分给渠道,有的好渠道靠给充电宝提供入场位一个月挣个几万是没问题的,占地不到半平米,收的租金可比大多数房子都多。

可就算经过这么多道“盘剥”,但这还是一门利润不菲的好买卖——代理商们放到一般的店铺的机柜平均五到六个月就能回本,要是机柜安在人流量大的酒店和旺铺那就更快了,有多快呢?

所以最近几年不少共享充电宝的代理商也挣了大钱。

那共享充电宝背后的运营公司活得咋样呢?

现在的市场格局大概是这样的:总的用户规模达到3亿人次,其中街电、小电、怪兽充电、来电4家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占比分别为

他们挣钱吗?

而有报告分析,

04

所以你看到了吧,渠道赚钱、代理商挣钱、运营公司挣钱,但这背后,只苦了用户,他们花的钱是越来越多,像这类的抱怨最近多了起来:

这还只是正常使用价格,如果碰上一点故障,呵呵,那个价格就更惊人了。像这样的投诉也非常多:

,都够买个新的了。

黑猫投诉上,,基本都是收费有问题。

这类事情越来越多,大家对于共享充电宝的质疑也越来越多,但短期看起来,好像也没什么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