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静悄悄的大洗牌,正在改变中国)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 国是直通车 汪俐辰 摄
未来五年,中国区域发展格局或将迎来新一轮洗牌。
多年的“优等生“沿海地区,将面临新的挑战;相对封闭的内陆地区则因内外需市场关系的变化迎来新的机遇。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28日在第二届中国发展规划论坛上称,“十四五”时期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或将继续扩大,数字化转型和创新性产业集聚度将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以下为王一鸣演讲实录摘编:
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背景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和面临的形势也在发生深刻变化。
第一,沿海地区深度参与国际大循环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最近两年来,中美经贸摩擦对沿海地区造成比较大的冲击,外贸增幅一度经历了很大的回落。随着全球供应链的调整,产业外移的压力也在增大,特别是随着要素成本提高,美国又加征关税,这个对未来沿海地区还会持续产生影响。所以沿海地区过去扮演的角色是以深度参与国际循环来带动内陆地区的发展,随着需求结构内需和外需的此消彼涨,沿海地区可能更多的要转向内外互动。
第二,外需和内需市场相对关系的变化,使得内陆地区的位势相对上升。外需市场扩张放慢,内需市场的份额提升,为内陆人口较多、市场规模较大的省份加快发展创造了一个有利条件。今年由于中国经济率先复苏,美国还是负增长,所以今年比较大的概率中国零售市场会超过美国。这个对一些人口比较多、经济体量比较大的内陆省份会带来更加积极的意义。再加上“一带一路”也在改变内陆的区位条件,原来许多比较闭塞的内陆省份它成为了开放的前沿,也使得原来的沿海和内陆的中心和外围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从而有利于重塑中国区域经济的格局。
第三,城市群和大都市圈在国内大循环中的地位会进一步上升。“十三五”规划19个城市群经济总量占全国80%以上,特别是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当然也包括京津冀,它正在推动向世界级的城市群迈进,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城市群内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趋势在加快。随着高速铁路网的建设,城市群的网络效应在进一步增强。
第四,数字化转型正在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新科技革命的核心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网络互联的移动化、泛在化和信息处理的高速化、智能化、计算技术的高能化、量子化,使得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面数字化,而这个数字化转型正在重塑区域的格局,从一定意义上说区域差距未来会更大程度的表现为数字化转型的差异,现在已经能够看到这些迹象。数字化转型它带来的意义,就是传统的生产要素和新生产要素的相对地位在发生变化,一些传统要素具有优势的地区,在新科技革命的背景下它的相对优势在减弱,比如以前我们说劳动力、土地传统的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在减弱,而人力资本、技术、数据正在成为地区竞争最重要的因素,数据规模、数据采集、储存、加工、应用能力和数据的基础设施正在成为区域竞争的制高点。数字技术的就业替代效应也使得人口的跨区域流动会逐步的减弱。
第五,“十四五”时期我国地区间差距可能还会继续呈现扩大的态势。与上一轮地区差距,2015年以后地区差距已经呈现扩大。与上一轮地区差距在空间上的表现形态和形成机制有所不同,这轮扩大可能更多的因素是数字化转型带来的差异。以及创新性产业集聚度变化带来的差异。
“十四五”时期怎么更好发挥区域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要增强沿海地区的“外引内联”的纽带作用和枢纽功能。新时期怎么发挥沿海地区这种纽带作用,把国内的循环和国际的循环在沿海地区能够进行有效的衔接,这是沿海地区未来需要扮演的角色。
第二,加快在中西部地区布局和培育更多战略性的增长极。在一些产业比较好、创新资源相对集中的地区,加快布局新的战略性产业发展平台、核心技术的创新平台,打造内陆新的增长极,这个对推动我们国家国内大循环有战略意义。
第三,继续发挥好大都市圈和城市群双循环的枢纽和战略支点作用,目前全球排名前50位的城市,占全球GDP超过20%。城市群为枢纽的经济循环系统,可以有效的提高经济循环的效率,所以“十四五”还得继续发挥这个作用。
第四,要加快建设连接国内外市场立体的大通道建设。
第五,通过政策工具来推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中心城市与腹地数字化转型的合作,来提升相对欠发达地区的数字化基础能力和产业发展能力,避免加剧马太效应。
第六,在市场机制下要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流到效率更高的地区。需要协调基本公共服务。
第七,强化区域政策与全国统一市场建设要求的一致性,区域政策往往是差别化政策,它对特殊地区会给予特殊的扶持,它与全国统一市场的建设,国内统一的大循环,彼此怎么相融也是政策设计当中需要去关注。